fbIcon   invite 招募生產者 加入會員 ePaperIcon 電子報
      bookIocn 宗旨 / 團隊成員 / 軟橋環境 / 秀明自然農法
banner
  最新消息 農產品目錄/價格 食譜專區 水/土檢測報告 作物全記錄 生產者專欄 聯絡我們
   
titleImg
秀明自然農法


前言

我從小在台北出生長大,大學就讀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告組。大一時,有位老師推薦了幾本書要我們寫報告,我選了周兆祥的「另一種生活價值」。看完之後深感困惑,老師怎麼會推薦這種反對消費文明的教材呢?從那時候起對於廣告業這種鼓勵大量消費、掏空地球資源的產業模式,一直有個說不出口的問號擱在心頭。退伍時,心想反正都唸了四年了,那就去嘗試看看吧,應徵了廣告公司的文案,但浸漬在這樣的環境中,卻讓那個問號變得越來越大。於是我就開始跟著朋友一起去爬山、溯溪、攀岩,只有接觸大自然才能平衡我內心的衝突。後來慢慢想開了,反正人類文明終究要衰敗,我一顆小螺絲釘的無病呻吟只不過是這龐大機器裡不協調的噪音,那何不藉由廣告的魔法,讓人們開開心心地走向毀滅呢?

後來有一天跟太太到淡水玩,她告訴我這附近有人在種田是不用農藥、不用肥料的。
我不以為然地說他們應該有用有機肥吧?
太太竟回答說他們也不使用有機肥。
我用很有限的農業知識想了很久回她說,那他們一定是輪作跟休耕對不對?一塊土地休耕個十年,不施肥應該也可以種得起來吧。
沒想到太太竟告訴我,他們不輪作、也不休耕,他們只要幫土地祝福就可以了。
怎麼可能有這麼好的事情!我當時直覺這一定是騙人的,而我認為做有機騙人是很可惡的事情,人家會花錢買有機農產品通常是身體不好或家裡有人生病,怎麼可以這樣趁人之危!於是我就決定要去揭發他們,便找了一個週末到淡水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去「踢館」。

那一天,隨著參訪的民眾聽了農場女主人惠雯姐的介紹後,我不得不承認她講得很有道理,但內心又懷疑他們會不會表面說一套、私底下又做另一套。於是我就開始去農場做義工,準備「長期滲透」、揭穿「他們的把柄」。後來黎醫師和惠雯姐兩人有事去日本兩個禮拜,那段時間農場都是我們義工在照顧的,如果他們說的和做的不一樣,那兩個禮拜應該會露餡吧,但是菜還是一樣長得很好,從此之後我才相信無農藥、無肥料是有可能的。

漸漸瞭解植物的生存智慧後,讓我對未來開始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如果植物越生長土壤會越肥沃,那人呢?我們是否可以讓自己生存過的土地變得越來越乾淨?

之後,惠雯姐幫我介紹了一份工作,是去一個社區菜園擔任田間管理人。很多人以為做這種無農藥、無肥料栽培,一定要找很乾淨、肥沃的土地才會成功。但那塊地卻是一直用慣行農法(用農藥、化肥)種植的水稻田,很菜的人和很菜的土地,一個很妙的開始,卻讓我從作物、雜草和昆蟲身上體會到了秀明自然農法的奧妙,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動。

搜尋關鍵字:幸福農莊、秀明自然農法協會

植物的觀點

JavaScript tools

要瞭解無農藥、無肥料之前,必須先思考我們是怎麼看待植物的。

我們一直認為植物會把腳底下的資源消耗完所以需要施肥。然而植物通常是生命最後階段要開花結種子的時候最需要養分,如果他小時後就把土裡的養分用光光,那他應該會晚景淒涼吧。

原來,我們一直用動物的角度在看植物。動物會把一個地方的資源消耗完再移動到另一個地方,然而植物發芽之後就再也離不開生長的地方了,他怎麼可能像動物一樣生存呢?所以要理解無農藥、無肥料之前,必須要先拋開動物的觀點,特別是以人為中心的觀點,先理解植物和動物不一樣,再重新去思考植物這樣的生命型態會發展出什麼樣的生存策略,這樣我們才可以瞭解無農藥和無肥料。

搜尋關鍵字:自營生物

植物與動物

JavaScript tools

我們一直認為植物是很纖細脆弱的,他們對昆蟲和動物一點招架之力都沒有,所以需要人來保護。如果植物這麼依賴很晚很晚才出現在地球上的人類來保護他們,那他們應該早就絕種了吧?當動物遇到敵人時,打得過就反擊、打不過就逃跑。但是植物呢?

其實植物有更高明的策略。我們人吃的很多藥是從植物提煉出來的,植物之所以會製造出這麼多化學物質,就是為了吸引或驅離動物,他們會製造帶有香氣的烯、醇、醚、酯、酚等有機化合物把他們需要的動物招喚過來,也會用單寧酸、龍葵鹼等有毒物質來反擊動物和昆蟲。植物是化學武器的高手,他們只要出一張嘴所有的動物(包括人類)就要為了他們忙得團團轉。

搜尋關鍵字:水楊酸、硫配醣體

病蟲害發生的原因

JavaScript tools

如果植物有能力保護自己,那為什麼很多人種植植物都會被蟲吃光光呢?作物會被蟲吃光光的原因有三個:1.作物喪失自我保護能力、2.生物多樣性消失、3.人的管理方式有問題。

  1. 作物喪失自我保護能力
  2. 所有的生物都會將如何在這塊土地上生存下去的訊息告訴下一代,不論是動物或植物都是如此。然而大部分的人種植作物都是去外面買種子或苗,這些種子很多是來自於國外,雖然有些種子公司會配合銷售區域調整溫室的溫度和濕度來作培育,但卻不可能模擬出我們的日照、雨量、土壤、土裡的微生物、病蟲害等等自然狀況,因此這些種子就像菜鳥來到戰場一樣,所學得的訊息是完全派不上用場,所以要依賴農藥和肥料才能種得起來。
    此外,這些種子在培育的過程中,必然是會用農藥和肥料來照顧的,當作物習於人類的照顧之後,其野外求生的能力必然會降低,所以他們的下一代也不會好到哪去。這些種子就是被設計來作慣行農法的,因此要用有機農法或自然農法來種植這些作物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路邊的雜草之所以會這麼強,就是因為他們世世代代都一直在這個環境長大,所以非常習慣這裡的條件,才會厲害到人怎麼除都除不掉。所以透過自家採種,才能讓作物不斷累積生存的資訊,而成為身經百戰的老鳥。

  3. 生物多樣性消失
  4. 在一個健全的生態系中有菌、有蟲、但不會有害,當生物多樣性消失之後,病蟲害的影響就會出現。而導致生物多樣性消失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環境的多元性消失,因為人在開發一塊土地時,往往只有看到自己的需求,不會結水果的樹就砍掉、沒有用的溼地就填平,整塊土地要作到100%的利用。然而這些樹和溼地雖然沒有產值,卻是許多生物的家。當天敵棲息的環境逐漸被破壞掉,他們就被迫要離開,田裡就變成了病蟲害的天堂,人就只能靠自己來對抗病蟲害了。
    並不是說樹都不能砍、溼地都不能動,而是我們在經營一塊土地時,如果能為其他生物多想想,在比較不影響耕作的區域為他們保留一個家,這樣他們就能留在這裡為我們處理病蟲害的問題。

  5. 人的管理方式出問題
  6. 每一種作物都會有偏好的環境,冷熱、乾濕、日照、土質等條件對於作物都有很大的影響。但是當人只考慮到自己想要種什麼,卻不瞭解作物、土地和氣候的特質,把作物種在不適合的環境中,作物當然就會很不舒服,然後病蟲害就會發生。不論是化學或天然的農藥和肥料,就是為了逼植物在不適合的條件下生長。
    因此,如果能夠瞭解並順應作物、土地和氣候的特質去種植,即使無農藥、無肥料一樣可以獲得很好的收成。物必自腐而後蟲生,植物變弱才是吸引病蟲害的原因,所以當病蟲害發生的時候,人應該先思考為什麼植物變弱了、要如何改善,而不是先消滅病蟲害,因為作物根本的問題沒有改善的話,病蟲害依然會前仆後繼地來侵略植物的。
    比方說鳳梨和火龍果原本是生長在極度乾旱的環境,如果我們不瞭解植物的喜好,而「好心」地幫他們架設撒水系統,那不是白忙一場又讓植物不舒服嗎?

搜尋關鍵字:CAM作物

從天敵說起

JavaScript tools

害蟲一次會生很多蛋,總是會讓人恨得牙癢癢的務必除之而後快。如果這些蛋都孵化、到處去吃、再到處下蛋,那麼田裡不就到處都是害蟲了?實際上,在一個健全的生態系裡,害蟲生出來的小孩大部分都會成為別人的食物,能夠活到繼續下蛋的比例其實非常低。對人類來說,一個孩子都不能少,但對許多生物來說,能有兩隻活下去就夠了。

責任制

JavaScript tools

雖然害蟲一直躲在田裡伺機偷吃我們的菜,但是天敵也是一天24小時在幫我們顧著菜園。天敵不需要我們交待他們任何事情,每天都會自動巡邏、狩獵、繁殖下一代、教育訓練,他們是完完全全的責任制,根本不需要我們費心,菜園只要交給他們來顧,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天賦

JavaScript tools

一隻天敵每天都要吃掉很多害蟲,這就是他們的興趣、嗜好、專長、使命和天職。他們做這件事很快樂,而且還能填飽肚子,抓害蟲就是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然而我們人類是被設計來殺蟲的嗎?我們做這件事情快樂嗎?我們會把害蟲吃掉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家來做呢?

微生物

在田裡常常看到毛毛蟲被微生物寄生,死狀非常悽慘。大的天敵要吃他們、小的微生物也要吃他們。當我們每天看多了這樣的畫面,其實就會瞭解,害蟲在田裡討生活其實非常不容易,根本不需要人類出手,他們也不可能過度繁殖的。

演化競賽

土蜂媽媽會先蓋一個很可愛的房子,然後到田裡去抓毛毛蟲帶回家,先將蟲麻醉,再把蛋下在裡面,然後把門封起來,媽媽就離開了。小土蜂孵化時就吃這隻毛毛蟲維生,長大後破巢而出,再去做跟媽媽一樣的事情。神奇的是,每一隻土蜂都沒看過他爸爸媽媽,但他們卻都知道要怎麼做。為什麼土蜂會演化出這麼複雜的行為呢?

因為所有的生物都想活下去。

害蟲一直被吃的話,他們就會努力演化出偽裝、保護色、毒素等方式來保護自己不被天敵吃掉。當天敵吃不到害蟲時,天敵就要挨餓了,所以天敵就會跟進演化出更厲害的獵殺技巧。在這場演化競賽中,害蟲和天敵就像是左腳和右腳的賽跑,沒有誰會領先、也沒有誰會落後,我們人類只要坐在觀眾席上幫他們拍手叫叫好。然而,我們卻介入了這場競爭把天敵趕走,自己下來跟害蟲賽跑。這樣做雖然有損人類的格調,如果跑贏了也就算了。但很不幸的是,人類跟害蟲的競爭最後輸的一定是人類。

生態失恆



照片是一塊水田裡擠了一層滿滿、厚厚的孑孓(蚊子的幼蟲),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孑孓呢?要解釋這個畫面要先說明兩個概念。

 


一、生態金字塔
食物鏈下層的生物數量會比上層的更多,這樣才不會被天敵吃光。而食物鏈上層生物也必須抑制自己的繁殖速度,以免吃垮金字塔最後自己遭殃。所以下層生物的繁殖策略是繁殖週期短、每次生很多。而上層生物的繁殖策略是繁殖週期長、每次生較少,如此生態金字塔才能維持穩定。

 

假設繁殖週期

假設繁殖數量

害蟲

3個月

100隻

天敵

6個月

20隻

搜尋關鍵字:r策略、k策略

二、抗藥性

害蟲的數量受制於天敵和食物,會維持在一個動態的平衡,不會突然暴增、也不會消失。害蟲不一定都只會吃菜,有些害蟲比較喜歡吃雜草,但是當人把雜草拔光時,他們就只好忍耐著吃人的菜了。

 


當人發現到有些蟲會吃掉作物,於是就想說如果把害蟲消滅掉,這樣應該可以增加糧食的產量。於是人介入了這場競爭,開始使用農藥來消滅害蟲。雖然一開始害蟲被抑制了,但我們卻沒有發現天敵也不見了。反正只要沒有害蟲,人就以為高枕無憂了。
因為所有的生物都想活下去,所以他們會努力演化出抗藥性,如果抗藥性是一種基因突變,那麼大族群必然會比小族群更快演化出抗藥性,也就是害蟲會比天敵更快適應農藥的威脅。


假設突變條件

繁殖12代

百萬分之一
(以耗損90%再繁殖計算)

害蟲(3個月生100隻)

3年

18個月

天敵(6個月生20隻)

6年

10年

 


當害蟲產生抗藥性、農藥殺不死時,天敵又還沒恢復過來,這時候就會出現害蟲大爆發。新聞上經常可以聽到很多地方小黑蚊、害蟲突然變多的消息,就是濫用農藥造成的結果,然而這時候人們卻依然只會用更多、更毒的農藥來對抗害蟲。

 


雖然害蟲暫時又被抑制下去,但可憐的天敵連第一種藥的抗藥性都還沒適應,又要面臨第二種、第三種、第四種藥…所以天敵會比害蟲更快被我們消滅掉。

現在的農藥平均每三年害蟲就會產生抗藥性。
問題是,食物鏈最上層是誰?不就是人類嗎。
這就是人類跟害蟲的賽跑最後一定會輸的原因,我們已經沒有多少三年了。人類使用農藥的結果竟然是幫害蟲消滅演化路上的所有競爭對手、包括我們自己,而將地球拱手讓給害蟲,這是萬物之靈該做的事情嗎?
搜尋關鍵字:生物放大、生物累積

 


對食物鏈底層的生物來說,因為他們隨時會被吃掉,所以身體不需要保養得很好,他們是藉由不斷突變來適應逆境,因此環境變化越劇烈對他們越有利。然而對於食物鏈上層的生物來說,由於可以活很久,因此他們會持續修復保養身體以延長使用期限,而免疫調節系統的學習速度是遠遠比不上基因突變的,因此環境越穩定對他們越有利,而我們今天對待地球的方式,究竟是讓環境越來越穩定、還是變化得越來越劇烈呢?

植物的奧妙世界


當我們看到蟲在吃菜時,總是會直覺認為蟲在欺負我們的作物,所以我們必須要將蟲消滅掉,才能保護作物以及我們的財產。但是如果我們可以先不要急著動手,試著再繼續觀察下去,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小白菜開花了、青蟲變成蚊白蝶,正在吸食花蜜並幫小白菜授粉。當我們認真思考這個畫面,就會驚覺原來人類是他們之間的第三者。植物與昆蟲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當我們只看到一個狀況就急著要去判決誰是誰非,其實是非常武斷的。也許對小白菜而言,蚊白蝶的重要性還高於人類吧,如果我們能夠給小白菜更多的照顧,他的演化方向才會偏向對我們有利。
自然農法非常強調觀察,因為大自然有很深奧的智慧值得我們去學習。雖然我們對於科學技術信心滿滿,但人類的科技大多都是實驗室累積來的,研究時間一百年很了不起了、研究對象是被抽離出來單獨觀測、而且是在嚴格的控制下要求溫度、濕度、壓力等條件一致。可是地球的研究時間是幾十億年、研究對象是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物質、完全開放不設任何條件限制,而且當它實驗失敗時容許來個大滅絕全部重新再來。人類辦得到嗎?
所有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今天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經歷這幾十億年的競賽之後來到這裡,他們都有匠心獨具的生存策略,即使是細菌也能用這麼簡單的型態跟人類跑到現在。所有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對手,如果可以虛心的去跟大自然學習,收穫最多的必然是我們自己。我們就能瞭解地球如何運用有限的能源和資源,來孕育萬物這麼長的時間依然生生不息,而找到可以讓人類社會永續生存的方向。
搜尋關鍵字:植物的奧妙世界

福壽螺該死?


說到福壽螺就更該死了,因為他是外來種。但這些外來種是自己游泳過來的嗎?我們經常會發現人類造成的錯誤,結果都把罪過推到這些不會說話的生物頭上,這樣難道不會很奇怪嗎?當然福壽螺造成台灣農業很巨大的損失,但既然我們沒有能力消滅他們,也許可以學習該如何跟他共處,學習的方式就是觀察。

福壽螺是用鰓呼吸,所以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水裡活動,他們會將秧苗壓到水裡去吃,只有在產卵的時候才會離開水面下蛋。瞭解福壽螺的生活習性後,我們插秧時就把水放掉,保持田土溼潤而不積水的狀態,一直等到秧苗40~50公分之後再慢慢把水放滿,這時候福壽螺出來活動發現稻子已經老了不好吃,於是就開始幫我們吃雜草,這樣我們的田裡不用殺福壽螺、也不需要除草。試著多去瞭解對方,就會發現我們其實是可以當朋友的。

不用農藥的病蟲害防治


很多人會問我不用農藥的話,那怎麼做病蟲害防治?簡單的說就是不防治。
如果不防治的話,我的田裡一定會爬滿福壽螺、然後福壽螺就像這張照片一樣拼命下一大堆蛋吧!
其實這是用人的偏見,試著從福壽螺的角度來思考,你就會知道下這麼多蛋的地方一定有殺福壽螺。所有的生物都想活下去,當福壽螺面臨生存危機時,當然就會開始拼命下蛋,而這些蛋裡面很可能就會產生抗藥性了。我的田裡不殺福壽螺、也不撿福壽螺,就會發現福壽螺只有在春天會下比較多蛋,而最多的時候不到這張照片的1/5。而且我會發現福壽螺有天敵,老鼠和水蛭都會吃福壽螺,竟然是老鼠和水蛭這兩種人類很討厭的生物!所以當我們急著去消滅誰時,往往就會錯過很多重要的訊息,最糟糕的是這樣的對抗只是彼此折磨,讓雙方都活得很痛苦。當我們放下仇恨的心之後,大家都能好好過日子,水稻也不會被吃光,這樣不是很好嗎?而且有這些福壽螺在田裡吃雜草,他們拉出來的糞便就是最好的肥料啦。

無所不在的農藥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農藥不好,但農藥卻一直透過我們意想不到的途徑來到我們身邊。人們也許會注意稻米、蔬菜、水果的農藥問題,卻很少警覺花卉、麵包、飲料、零食、果醬這些東西也可能有農藥殘留。而這樣的問題並不是只有飲食和住在農村才會遭遇,其實城市的行道樹和公園也會噴灑農藥,更不用提定期的消毒、滅蚊,城市裡的居民也一樣持續遭受農藥的威脅。因為對政府而言,糧食不足是比糧食污染更重要的問題,所以會默許農藥為必要之惡。因此如果人民希望可以獲得安全的生活和飲食環境,就必須要為自身的權益挺身而出表達我們的想法。

搜尋關鍵字:台北市 夜半噴農藥

進口食物與農藥

大宗農產品通常是使用散裝貨輪運輸,會不會覺得哪裡很奇怪?
談論農藥問題並不是要製造消費者跟生產者的對立,因為我們有更具威脅性的共同敵人,就是進口食物。農藥用最多的地方不是在田裡,而是倉儲和運輸。大量、長時間和長途運送的糧食都很難避免蟲、鼠、微生物的覬覦,進口食物為了避免海關檢疫的問題,都使用了非常多的藥物或放射線等方式處理,才能夠確保貨物進關時沒有一隻活的生物在食物裡面。而相對的,政府對於進口食物的藥物安全檢測標準一直不斷地在放寬。所以減少對進口食物的依賴,多消費本土的農產品,讓本土農民困境獲得改善之後,消費和生產雙方才有辦法在友善種植的平台上繼續對話,一昧防範本土農民卻輕忽了進口食物的問題,其實是抓小放大、捨本逐末。

搜尋關鍵字: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安全容許量

順應自然種植就不需要農藥和肥料


這是蘭陽溪上游農民開墾山坡地種植高麗菜的情景,整個山坡光禿禿的表土都流失掉了,而一顆顆高麗菜就種在肥料堆裡面,連河床都被開發來種植。每到生產季節整個山谷都是農藥瀰漫,而這些農藥、肥料就順流而下成為宜蘭人的飲用水,再繼續流到太平洋而成為許多人愛吃的海鮮。看到這樣的現象人們往往會直覺地指責農民濫墾,然而在這背後難道不是市場的支持?因為消費者一年四季都要吃高麗菜,所以農民才會來這裡種植不是嗎?冬天在平地也可以種得出高麗菜,但如果夏天要吃高麗菜,當然就只有到山上種了。農藥和肥料不論是化學的或是天然的,他們的核心思維就是不管土地、季節等條件適不適合,人想要種就要作物長出來。只要順應土地、季節、氣候等條件來種植根本不需要農藥和肥料。

 


資料來源:農產品交易行情站http://amis.afa.gov.tw/

最好笑的是不當季的農作物通常會比較貴,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錢鼓勵農民破壞環境、種植對身體不好、農藥很多、又不好吃的農作物呢?如果消費者明白什麼季節該吃什麼農產品,農民就會順應自然種植,也就不需要使用那麼多農藥和肥料了,而我們也可以享受安全又美味的食物。

從柏油路縫隙長出來的植物


人們總以為自然之所以可以生生不息是因為有循環,落葉歸根、動物糞便、殘骸的養分回歸土地,所以能夠讓山上的樹林一直生長。這是鄉下常見的一般道路,在柏油和水溝之間這條縫隙看起來應該是很難有循環的地方,但這個地方一樣可以生生不息,每兩三個月就長滿雜草,永遠也除不完,為什麼呢?如果植物生長會把土裡的養分吸走,那這裡的雜草應該是越長越差才對啊。
也許有人會說,雜草需要的養分比較少,所以可以一直生長,但我們的作物需要的養分較多,所以必須要施肥。

 


那這是什麼呢?

 

一棵樹從鋼管裡面長出來。這樣的景象在我們生活周遭隨處可見,但我們總是選擇性的忽略,因為當我們認真去思考這個現象,必然會撼動我們一直深信不疑的世界觀。然而如果我們不張開眼睛去面對真實的世界,那是否代表著我們一直拿著錯誤的地圖在這個世界上迷路呢?植物越生長土壤會越肥沃,土地變貧瘠經常是人造成的,當我們把土地弄得越來越糟糕,然後再責怪土地沒有力量,這不是很冤枉嗎?

植物生長四大要素

為什麼植物越生長土壤會越肥沃呢?這要從植物生長四大要素談起。



首先是陽光和土壤。植物行光合作用可以將水和二氧化碳變成氧氣和碳水化合物,這雖然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但如果深入去瞭解就會發現這根本就是一個奇蹟。現在人類科技如此先進,也沒有辦法像植物在常溫、常壓、低耗能下做出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就是生態系裡大部分生物所賴以維生的食物基礎,因此植物才擁有了「生產者」的封號。這些碳水化合物除了供應植物自己生長之外,還能進一部轉化為更複雜的醣類、蛋白質和油脂,儲存在植物的果實、種子、地下根莖等地方,而餵養眾多的草食性和雜食性動物。而植物會將多餘的養分往根部輸送,和土壤裡的微生物交換養分。在植物根圈周圍有非常多的共生微生物,他們需要植物光合作用所產生的食物,因此他們便協助植物吸收養分、製造養分、抵禦有害微生物而讓彼此獲得最大的利益。雖然植物不會移動,但是藉由真菌所組成的菌絲可以協助植物從很遠的地方將養分輸送過來,在森林裡菌絲甚至可以綿延好幾公里。當我們談到土壤時,就必須想到土裡有許多不計其數的微生物。因為光合作用,所以植物可以不斷製造養分、因為土壤裡的微生物,所以植物可以不必擔心坐吃山空。



圖片來源:Lehninger生物化學原理第20章
搜尋關鍵字:古老的地下貿易夥伴—叢枝菌根菌與植物的共生關係

 



接下來是空氣和水。當一塊土地我們不斷採收之後,直覺土地裡應該有些東西會被帶走吧?十七世紀比利時的海爾蒙特做了一個有名的柳樹實驗,他將一株2.3公斤的柳樹種在76公斤的土裡,五年之間只有澆水,然後重新秤柳樹和土的重量,發現柳樹變成90公斤,而土只有少57公克。雖然他推論植物是由水組成有些謬誤,但以當時的科學條件,能夠發現植物生長大部分的元素不是來自土壤,這實在是一個卓越的成就。組成植物體99.5%的元素都來自空氣和水,因此我們只要讓環境生態系健全,其實就足以彌補這不足的0.5%,而不需要從外部帶進肥料。而另一個有趣的實驗是中國山東大學醫學院於2008年發表於中國衛生檢驗雜誌。他們先分析種子組成的微量元素,然後只提供蒸餾水和空氣將種子孵成豆芽後,再分析豆芽的微量元素,得到了以下的結果:

這些微量元素不存在於蒸餾水和空氣中,為何只是一個發芽的過程就造成這麼顯著的改變,也許我們必須承認自己對植物的瞭解實在是太少了。

氮循環


上圖是簡化的氮循環。氮是植物所需要的巨量元素之一,但植物無法直接從空氣中吸收氮,必須透過微生物轉化成硝酸鹽或銨鹽,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而氮肥也是農民使用最多的肥料,除了施肥之外,農民也會種植豆科作物,吸引固氮菌來增加土壤的含氮量。然而除了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之外,還有許多微生物也具備了固氮的能力。但除了微生物協助之外,植物也有自己獲得氮的途徑。
真菌、線蟲和昆蟲的細胞壁和表皮都富含幾丁質,而其中有一部分對植物有害,因此當植物接觸到這些有害生物時,會分泌幾丁質分解酵素來自我防禦。幾丁質分子式為(C8H13O5N)n,其含有大量的氮,就成為植物獲勝時的戰利品。雖然有不少人在研究如何運用可分泌幾丁質分解酵素的細菌、以及如何刺激植物分泌幾丁質分解酵素來防治病蟲害,但其實只要作物健康這根本就不需要人來插手。
搜尋關鍵字:應用幾丁質防治植物病害之原理與實例

第一塊農地的土壤檢測


檢驗單位:桃園農改場。灰色底是農改場建議的參考值,綠色底的數值是低於參考值,紅色底是高於參考值。
這是我所經營的第一塊農地的土壤檢測報告,這塊地是2007年10月接手,之前是做慣行農法(使用農藥、化肥)種植水稻。我一年內做了四次的土壤檢測追蹤,可以發現土壤從原本的酸性變回中性,而且有機質越來越高,台灣農田普遍存在酸化和有機質不足的問題,而我實施無農藥、無肥料栽培一年就改善了。
現代化農業對待土壤的態度就像是病人一樣,什麼數值太低就要添加某種元素、什麼數值太高又要如何處置。然而這樣的干預持續下去其實反而會讓土壤的力量變得越來越弱。如果我們願意相信土壤自我回復的力量,而採取正確的照顧方式,那麼土壤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越好。
很多人以為無肥料種植是吃以前剩下的肥料、也有人認為無肥料種植是剝削土地,從這個表就可以瞭解事實並非如此。然而從物質守恆的角度來看這似乎並不合理,其實那是因為我們對自然的理解太有限了。人習慣從元素的角度來分析土壤的養分,然而在土裡的這些元素是很容易流失的,事實上大自然最多的養分是儲存在生物體內。因此當我不使用農藥之後,這塊土地的生物量會大幅提高,特別是微生物,他們在此活動的結果就會產生很多肥料,根本不需要我額外添加。也許有人會擔心,不使用農藥的話,附近的害蟲不就都跑到我的田裡來了,這其實不需要煩惱,因為附近的天敵也會過來,最後還是可以達到平衡。而跟植物共生的微生物也會幫植物抵禦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而創造出一個有菌、有蟲、但不會有害的生態。

搜尋關鍵字:過度施肥土壤酸化嚴重、蔬菜硝酸鹽常見問題

用顯微鏡觀察水稻田土


這是我的水稻田的土加水稀釋1/10用400倍顯微鏡觀察的畫面。圖中像眼睛一般的微生物是矽藻,他們是很重要的水質監測指標,也是溼地食物鏈底層的基礎物種,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能支撐起上層的生態系,而創造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他們還具有尿素循環的功能,能夠為水稻田提供大量的有效氮和有機質。
除此之外土壤中還有不計其數的微生物,他們究竟有多少?在土壤中扮演什麼角色?和植物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坦白說人類的所知相當有限,但我們可以很肯定的一點是,植物與微生物有非常緊密的共生關係,植物藉由光合作用產生的醣類及其衍生物來吸引微生物幫他做非常多事情。當我們任意處置土地、而無視微生物的存在,必然會對微生物的生態造成無可想像的影響。土壤的力量來自微生物,而這樣的力量有其自給自足的循環,不需要人額外添加任何肥料就能源源不絕的供應植物生長。
『在水質良好的湖泊中,以矽藻之種類及數量佔優勢;但水質不良及受有機物污染的湖泊,通常會造成矽藻的種類和數量減少』校園水池藻種與水質相關性之研究
搜尋關鍵字:矽藻、根瘤、菌根真菌、叢枝菌根

芎林水稻田土壤檢測比較


檢驗單位:桃園農改場。綠色底的數值是低於農改場建議的參考值,紅色底是高於農改場建議的參考值。
這是我後來在芎林水稻田土壤檢測的比較,這塊地是2009年10月接手,之前也是慣行農法的水稻田,我種植水稻一年後採了兩份樣本送驗再做比較。由這個表也可以發現,無肥料種植並沒有讓土壤的養分變少,相反地很多養分都大幅增加了。
秀明自然農法反對從外部帶進微生物、不反對但也不主張種綠肥或休耕。因為只要我們照顧土地的方式正確,即使是一直種植作物,土地也會變得越來越好。如果人藉由施放微生物、種綠肥或休耕之後看到土地變好了,是否就會認為這是人的功勞而一直持續干預下去呢?這是心態的問題,當我沒有種植綠肥、休耕發現土地也是一樣會變好之後,我就知道這是土地本身的力量,我所要做的只是不傷害土地而已。土地自有其源源不絕的力量、植物越生長土壤會越肥沃,當我們理解這一點才能明白秀明自然農法的核心精神:相信自然、尊重自然的道理。
搜尋關鍵字:古老的地下貿易夥伴—叢枝菌根菌與植物的共生關係

用顯微鏡觀察菜園土壤


這是我菜園的土壤加水稀釋1/10後,放大400倍所觀察到的圖像,長條形微生物為真菌。一般土壤中細菌的數量遠超過真菌,而細菌和真菌在土壤養分的轉化上各有其機能,整體而言,好的土壤和貧瘠的土壤比較起來,其真菌的比例會較高。但這並不代表施放真菌會改善土壤,真菌數量增加是土壤健康之後的結果,而真菌增加又會提昇土壤的團粒構造成為一種良性循環。所以當土壤狀態不適合時,投入微生物就像是放生一樣,不是造成微生物的死亡而需要重複使用,就是造成土壤中微生物生態的失恆。秀明自然農法禁止使用微生物和天敵,但我們可以創造環境來吸引我們期望的生物,雖然最後出現的不一定是我們的目標對象,但自有其生態上相對應的角色會來填補這個位置,而這樣對生物和環境來說都是最好的。
搜尋關鍵字:土壤食物網中的真菌∕细菌比率及測定方法

整地使表土流失的風險


圖片是我去山上拜訪一位農友看到的情形。他有兩塊地想要種植,所以先請怪手整理了其中一塊。這是整理後的土地情況,表土都不見了,整塊地硬梆梆的實在想不出來要怎麼種植。人們以為表土翻到土裡還是肥料啊,然而事實上對植物而言最重要的是表面30公分的土壤,當最肥沃的表土被翻到底下去時,其實就等於沒有表土而只剩下底土了。大自然要創造一層肥厚的表土可能需要數千年的時間,而人只要一瞬間就能將他摧毀。當然人如果瞭解照顧土地的方式,那麼讓表土恢復的時間也會比大自然快很多。


這是另一塊還沒整理的土地,鬆軟到可以用手插進去抓一大把土出來,如果我們是植物的話,應該會比較想生長在這種地方吧。對照上圖我們就必須認真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究竟是讓土變得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糟糕。當人不能讓土地和環境變得越來越好,那當然就會依賴肥料和農藥才能種得起來。人之所以會一直傷害土地,就是因為一直因循著舊有的習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去看土壤究竟變成什麼模樣。如果有朋友這樣對待我們,我們應該也會覺得很不舒服吧,但我們可以選擇朋友,土地卻無法選擇主人。
以下這些情況都是農地裡常見傷害土壤的情況:

  1. 土壤過度裸露(沒有雜草或覆蓋物)
  2. 放火燒田
  3. 過度使用農藥和肥料
  4. 酸鹼中和
  5. 過度翻耕、旱田翻動潮濕的土壤
  6. 水管理不當,過度潮濕或乾燥

秀明自然農法不是復古的農法,人類自古以來就一直在放火燒田、並把田裡的雜草除光光讓土壤裸露(秀明自然農法也會適度除草)。我們如果能從微生物的角度來思考、並且以山上的腐植土為目標,就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了。

搜尋關鍵字:有機肥料之施用與土壤重金屬之聚積、作物吸收之關係

稻頭抓附土壤比較


這是水稻收割後,將稻頭拔起來所抓附土壤的比較,右邊是我的水稻,連土共4公斤,左邊是慣行農法的水稻,連土共500公克。無肥料種植可以讓植物的根系扎得更深,植物自然不容易因為土壤表面環境的變化而受到太大的影響,現在的作物連續下雨會死、雨後出太陽會死、太久不澆水也會死,都是因為植物的根系太淺造成的。而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颱風過後水稻倒伏造成嚴重的農業損失,其實這並不是天災,而是過度施肥的人禍,健康的水稻不是颱風吹得倒的。

白蘿蔔


照片提供:林黛玲
這是一顆白蘿蔔的頭切下來之後放在一盤水裡,他竟然抽苔開花想要結種子。植物有非常旺盛的求生意志,那把他們種死究竟是誰的問題呢?
瞭解植物的喜好條件,適合種植的時機、喜歡乾爽或是潮濕、需要全日照或半日照、喜歡什麼樣的土質,如果我們可以順應自然種植,那就是整個世界在幫我們種菜,如果我們要違逆自然種植,那就只有人在孤軍奮戰,連作物都將會離棄我們。
搜尋關鍵字:植物的智能

紅蘿蔔


這是紅蘿蔔的花。很少人看過紅蘿蔔開花,因為大約種兩個月就可以吃了,但要等到開花結種子可能要等九個月。這實在太麻煩了,所以大部分的人寧可去外面買種子也不要幫紅蘿蔔留種子。這樣不但喪失了讓作物累積經驗的機會、也錯過了這麼美麗的花朵。


這是紅蘿蔔的花變成了種子。我剛到桃園管理社區菜園時,看到菜園旁邊的工地之前有農民在種菜,因為要蓋房子了所以就荒廢在那邊,就讓我發現了兩株紅蘿蔔竟然結種子了。當時毫不猶豫的就把這兩朵種子剪下來帶回家留種,隔天再去時發現那裡已經被夷為平地了,實在是千鈞一髮。從此我對這些紅蘿蔔的種子就有了深厚的感情,也盡量讓這些紅蘿蔔都能留到開花結種子,然後再將這些種子分享給其他作秀明自然農法的朋友。


這是我去台東拜訪秀明自然農法的前輩林義隆先生時看到的紅蘿蔔,他告訴我這些都是我送給他的種子種的,心裡就很開心能夠在他鄉遇故知,我就在心裡跟這些紅蘿蔔說:你們奶奶是我救的喔。我想構成美食的要素除了色、香、味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和這些作物之間的關係。當人和作物之間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好幾代,而有說不完的故事時,當我們吃下這樣的食物時,心中必然是充滿了感動與感恩。很多人會把無肥料種植的作物和沒人照顧的菜相提並論,誤以為都不會好吃,其實剛好相反,無肥料種植的作物有非常豐富美妙的味道。食物會好吃的關鍵不在肥料,而是照顧,當作物因為人的照顧與採種而越加繁盛時,他必然會越希望能夠吸引人來照顧他,而演化出人所喜歡的味道和人所需要的營養。在這個彼此越來越好的良性循環中,不是很快樂嗎?雖然我們一直以為是人類單方面的意志與選擇改變了作物,但如果我們深入瞭解文明的軌跡就會發現,作物也改變了人類的歷史。

搜尋關鍵字:Michael Pollan: A plant's-eye view

我種的紅蘿蔔與香蕉


最上面那顆是我種的紅蘿蔔,下面兩顆是市場買的,無肥料種植並不會讓作物變得比較弱小。

 


這是我種的香蕉,也是很大一叢喔。秀明自然農法的水果都有豐富的香氣和多層次的味道,這和一般水果只有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很多原本不吃某種水果的朋友都很喜歡吃我們種的水果。

用花盆種的茼蒿


這是用花盆種的茼蒿,有興趣嘗試自然農法的朋友也可以自己在家種種看。我沒有看過蟲在吃同蒿的葉子,但是經常外面農藥檢測殘留最多的就是茼蒿。因為我們認為肥料會讓作物自我保護能力降低、弱化根系的發展,因此施肥之後蟲就來吃了,這樣農民當然就需要噴農藥來保護作物。
除了安全之外,茼蒿在春天會開出很可愛的花,讓田園變得像一座花園一樣。當人在田裡很開心,每天都想去田裡走走,其實作物也會長得比較好喔。我們很多人都發現,人經常走動的地方菜會長得比另一邊好,這真是一件很奇妙的體驗。

花盆種的鹿角萵苣


這是花盆種的鹿角萵苣。他不但好吃、好種、而且產量又高,更重要的是,連採種都省了,等他開花結種子後,種子散落一地,到適合種植的時機,自己又會發芽長出來了,到時候我們只要移植到定位即可。像是同蒿春天結了種子掉到地上就會直接發芽,然後沒辦法度過夏天就掛掉了。這並不是同蒿比較笨,而是這裡跟他的原生環境差異太大,所以他無法完成自己的生命循環,而需要人來幫忙留種。所以如果喜歡懶人農法的話,就多種一些像鹿角萵苣這類跟原生環境條件接近的作物吧。

用花盆種的薑


這是我用花盆種的薑。很多人都說薑很吃肥、有連作障礙,所以我就用花盆不施肥、連作來證明薑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秀明自然農法主張連作,就是同樣的季節、在同樣的地方、種同樣的作物。一般農民主張輪作的兩個理由是植物生長會吸走土裡的養分、而且會留下妨礙生長因子,因此下次種同樣的作物會長不好。
秀明自然農法強調的不是土裡的養分、而是共生的微生物,如果從微生物的角度來看,父母建立的班底直接交給小孩不是更好嗎?植物的確會釋放一些妨礙生長因子,但他要妨礙誰呢?自己的小孩、還是鄰居?植物之間的確會互相攻擊來爭取陽光和地盤,但是植物不會攻擊自己的小孩,像竹子就是排他性很強的植物,但竹子並不會排斥竹子啊。當然有時候父母在的時候小孩子的生長會被抑制,只要將父母移除就好了,小孩子就會很快長大了。
如果薑真的有連作障礙,他生長過的地方小孩子會長不好,那薑該如何設計他的種子來確保小孩子可以滾得遠遠的呢?應該是很小、很輕隨風飄走、或是黏在動物身上被動物帶走吧。但是薑怎麼繁殖呢?他沒有種子就直接在旁邊又長出來呢!如果薑有連作障礙早就該絕種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會把環境糟蹋到讓自己的小孩活不下去,如果要認真講,唯一有連作障礙的應該是人類吧。

我種的A菜


這是我種的A菜,也是很大一叢。

我種的小白菜


這是我種的小白菜,本書前面被蟲吃光光的也是小白菜,為什麼有這麼明顯的差異呢?
我在桃園種的時候,菊科(A菜)長得很好、十字花科(小白菜)長得很不好,我就一直以為台灣適合菊科不適合十字花科。後來我改到新竹後,發現情況剛好相反,十字花科長得很好、但菊科長得不太好。原來每一塊土地有不同的氣候和個性,如果我們可以去瞭解每一塊土地的特質,然後去種植他最適合的作物,那麼很輕鬆就可以得到高產量。但是現在的農民選擇作物種類時,往往是以市場價格作為考量,而不太在乎土地條件適不適合,這樣當然就需要使用農藥和肥料才種得起來。但可惜的是,追逐市場價格的結果往往都變成一場賭博,價格好時搶種,等種出來之後往往都是價格崩盤、血本無歸收場。會選擇自然農法農產品的消費者通常都願意支付較合理的價格給農民,農產品價格穩定,對農民和消費者來說都是最有利的。
搜尋關鍵字:搶種 崩盤

新竹種的高麗菜


新竹這塊地連高麗菜都可以留到種子,這是我以前所不敢想像的。我的種植方式並沒有什麼不同,每塊土地真的都有不同的個性。如果我們願意順應他,就可以做得很輕鬆,如果我們要違逆他,那經常只是變成互相折磨而已。
我們如何從一萬顆種子裡挑出好的種子?人類挑不出來,只有蟲才有辦法,被蟲吃掉的都是弱的,留下來的就是最適應這個環境的。所以種植目標明確的話,蟲就變成我們的幫手而不是敵人囉。當農民瞭解自己這塊土地適合種植什麼、不適合種植什麼之後,適合種植的作物就大量生產,不適合種植的作物就以留種為目標,這樣就對蟲和土地就不會再有任何怨恨了。

新竹種的地瓜


這是我在新竹種的地瓜,一株可以結十幾顆,我在桃園種頂多只能結3~4顆。並不是我的技術變好了,而是這裡的條件適合種地瓜,所以我一點功勞都沒有。然而雖然這裡適合種地瓜,但我最後還是放棄地瓜了,因為我經常在外面上課,所以沒時間照顧,最後都被老鼠採收了,後來我就改種老鼠不吃的樹薯。
做秀明自然農法要成功的關鍵有三個要素要搭配,那就是人、作物和土地。
現在想要返鄉種田的人,往往都是先找地,看到風景優美就買了,然後把最平整的一塊地拿來蓋房子,等房子蓋好地也被蹂躪得差不多了,才來想要種植什麼東西,這樣通常都會失敗,而過沒幾年就意興闌珊了。
我覺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要想清楚自己想過什麼生活、自己有什麼條件和特質。種蔬菜、水稻和果樹雖然都是務農,但是生活型態卻是截然不同的。以蔬菜來說,工作都很輕鬆,但是卻會被土地綁住,很難長時間離開田裡,因為每天都會有一些事情要做,也有永遠都除不完的草。以水稻來說,最忙的就是前面的育苗和插秧、後面的收割、曬穀和碾米,中間只要作水管理,而二期水稻之後到一期水稻之前就是農閒,可以有兩個月的空檔離開。種水稻最重要的反而是人際關係,古時候常常會為了搶水而引發糾紛,如果不喜歡與人打交道而來種水稻就會很辛苦。以果樹來說,雜草的問題比較小,可以長時間離開農地,但是果樹的工作通常都很粗重,要考量自己有沒有體力,而且果樹生產季節集中、保存期限又短,是否有能力處理大量的農產品就是一大考驗。相對而言,水稻的保存期限很長、市場需求量又穩定,銷售壓力就比較小一點。
如果想清楚自己適合種水稻,那就應該去找水源豐沛而乾淨的地方。如果適合種果樹,那通常山坡地會是比較好的選擇。然後再衡量自己能夠種植的面積,不要作超過自己能力範圍,這樣作秀明自然農法很輕鬆就可以成功了。也許想清楚之後會發現自己不適合務農,只是想過鄉村的生活,這樣也很好。因為農村普遍面臨人力資源不足的困境,如果能夠把自己以前的工作經驗和社會資源拿來跟農業作結合,運用自己的優勢來協助專職農民,這樣就更棒了,也且一樣可以賺到錢。

桃園種的秋葵


這是我在桃園種的秋葵,產量非常高,盛產時每天三餐都要吃秋葵。但是秋葵煮過會很黏,很多人不喜歡,所以就會開始花心思去思考如何料理。一開始是生吃沾醬,然後就找各式各樣的醬料來搭配。後來又發現迷迭香煎秋葵很好吃,搭配咖哩一起煮也不錯,就這樣讓生活變得充滿各式各樣的趣味。我想這就是人要過的生活吧,一件讓自己快樂、又能吃飽的事情,就像是蜘蛛抓蟲子一樣自然,而在這樣的自然中,我們只是扮演自己的角色就對整體產生了不可取代的意義。

淡水幸福農莊的稻田演唱會


這是淡水幸福農莊水稻收割後,直接在稻田裡舉辦演唱會,就像是一場謝天的儀式。我們不投入農藥和肥料,土地還是源源不絕地提供糧食餵養我們,就像是父母對子女的愛一樣無私,當我們可以理解這一點,就應該懂得更謙卑。
古時候的人把土地當作母親,但是現在的人彷彿把土地當成兒子了。農民買了農藥和肥料投資土地,土地就應該要長出農作物來回饋農民,如果農作物價格不好,農民就開車把高麗菜碾過去、拿電鋸把樹鋸斷,如果農民不珍惜土地和糧食,消費者又怎麼會珍惜農民呢?
現在的人類擁有了全世界所有的資源,但是我們對於匱乏的恐懼竟然是空前未有的,一直誤以為唯有不斷將資源掠奪到自己手上才能生存。就如同聖經上所說,鳥兒不儲糧也不工作,但神還是餵養他們,更何況是神最鍾愛的人呢?當我們可以放下恐懼就會發現,在自然之中資源是越分享越多的。

泰崗部落永遠是我家


這是去山上拜訪農民時,看到原住民在家裡的水泥地上寫下了「泰崗部落永遠是我家」。這個地方因為要蓋水庫的關係,政府要將原住民遷村到別的地方,而引起了當地人的反抗。我們現代人彷彿是沒有根的浮萍,只要生活機能ok住在哪裡都沒關係,而我們也要求那些對土地有深厚情感的人也應該要用這樣的態度生活。我們對於維繫現代消費文明的種種破壞視為必要之惡,卻很少反省在一個飽受摧殘的環境裡金錢究竟有何價值,然後妄圖移民到另一個星球。更有甚者將這樣的模式當作國際化、現代化,卻沒看到先進國家是如何保護他們的在地文化、社會和環境。唯有將根深深扎入土裡,我們的文明與文化才能追求更卓越的成就,人應該多跟植物學習,讓我們生活過的地方變得越來越美好、更適合我們的下一代生存。
搜尋關鍵字:高台水庫

日本黃島的秀明自然農法


這是日本黃島,整座島嶼實施秀明自然農法五十年,美麗得像人間仙境一般。當我參觀這裡的時候,心裡唯一的念頭就是好想趕快回到台灣,想要讓自己的土地也可以變得這麼美麗。秀明自然農法的目標是讓土地一天變得比一天更乾淨,不需要尋找肥沃的淨土,只要從自己的腳底下開始做起。也許我們身邊的環境已經被破壞的難以復原了,但這不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責任嗎?簡單的事情交給蜘蛛去做,難度這麼高的事情才需要人來做啊。這裡一百年前都是淨土啊,這樣的轉變不是一天造成,要讓他恢復也不會是一蹴可幾。在一塊飽受污染的地方,因為我們的進駐而開始變得乾淨,再將這樣的影響力不斷向外擴散,而讓整個區域變得越來越美好,我想這就是人類來到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意義吧。
在修復土地污染破壞的路上我們並不孤單,因為植物和微生物都是很強的夥伴喔。
搜尋關鍵字:綠帶運動、重金屬污染土壤的花卉植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

新竹自然農俱樂部

新竹自然農俱樂部
務農這幾年來,讓我體會最深刻的就是,農業不是一個人可以做的,必須要靠一群人共同努力才能成功。當前台灣的糧食生產體系出現了許多問題,而要解決食品安全就必須從農業開始,而要改變農業就需要招募更多年輕人回到農村。但務農存在著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為了協助想要務農的人從事秀明自然農法,目前我在竹東軟橋招募了一批生產者來耕種,並成立「新竹自然農俱樂部」,如果有興趣瞭解的朋友,歡迎到臉書粉絲團來認識我們喔。

緣起:
源於日本的秀明自然農法,承續自岡田茂吉先生在1935年所倡導的無肥料栽培。經過六十年後,陳惠雯老師及黎旭瀛醫師將秀明自然農法引進台灣,於淡水成立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廣為宣傳,從此秀明自然農法開始在台灣各處落地生根。其中一顆種子詹武龍來到新竹耕作及推廣,經過六年的紮根,慢慢理解台灣農業的困境以及現代物慾文明的危機。在無農藥、無肥料精神的啟發下,體會到分享與合作才能創造改變,在柯大哥的贊助、及生活田莊黎大哥的協助下,從2012年5月開始招募夥伴,於竹東軟橋成立了新竹自然農俱樂部,希望能創造一個成功的農業模式,逐步影響頭前溪流域上下游的水果、水稻、蔬菜生產,讓在地的消費者不僅能夠獲得自然的飲食,也能重建一個純淨的故鄉。

理念:
以秀明自然農法的精神,創造人類與萬物世代共享的豐饒淨土,

宗旨:
1. 從消費者教育開始,營造友善小農的環境。
2. 招募與培訓生產者,落實團隊化的專業生產與分工。
3. 整合生產與消費的力量,實現社區支持型農業。
4. 結合在地資源,共創富有在地農業特色的產業與文化。
5. 交流分享經驗,協助各區域發展秀明自然農法。

臉書粉絲團:新竹自然農俱樂部